民族馆> 大百科> 中华英才

短篇小说家蒲松龄

  蒲松龄(1640-1715),字留仙、剑臣,号柳泉,蒙古族。山东淄川县(今淄博市淄川区)人。他写的《聊斋志异》风行海内外,被译成多种文字,几十种版本,在几十个国家发行,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,因此,人们又称他为“聊斋先生”。

  蒲松龄自幼聪慧,跟学识渊博的父亲读书学习。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,夺得第一名,取中秀才。主考官是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施闰章,他赞赏蒲松龄的文章,夸他“首艺如空中闻香,百年如有神,……观书如月,运笔如风”。但是蒲松龄追求功名前程,却没能如愿,屡次参加乡试,均没考中。

  18岁时,蒲松龄与刘氏结婚,刘氏勤劳善良,温厚朴实,又善于料理家务,在家境贫寒、生活穷困之时,给他以很大支持。31岁时,同乡进士孙蕙做了江苏省宝应县县令,邀请蒲松龄到县衙做幕友。蒲松龄别妻离子,背井离乡,来到宝应。为孙蕙起草呈文、文告、书信,随他视察民情,迎来送往,应付上司。耳闻目睹了老百姓饥寒交迫、达官贵人醉生梦死的社会黑暗。他的《挽船行》诗真实地描绘了贫富悬殊的情形:
       箫鼓楼船帆十幅,百夫牵挽过茅屋。
       屋中男妇饥不餐,船上猎鹰饱食肉。
       屋中男妇少完衣,船中健儿贱绮穀。
       但闻船上箫鼓声,莫听屋中男妇哭。

  一年后,蒲松龄回到老家。

  在科举考试、谋求仕途中,蒲松龄屡屡受挫,又因生活所迫,他只好到本县毕家作塾师。从此,他一边教书,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。从20岁起,蒲松龄就开始收集、写作志怪小说。到40岁时,他的代表作《聊斋志异》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。

  《聊斋志异》是以精炼、生动的语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,内容十分丰富,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。他大胆倾述社会的不公平现象,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,借花妖狐鬼的故事,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,寄托人生辛酸悲苦的真情实感,抒发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,并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。该书共有十二卷,四百余篇。其中不少作品,寓意深刻,对人们有启发教育意义。大致分为三类:

  1.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。蒲松龄曾多次参加考试,对科举制度有深刻的了解,所以,在他笔下的考官都是不学无术、营私舞弊、贪污受贿的人物。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人的摧残和毒害,也批判了科举制度下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儒生。如《司文郎》。

  2.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、政治的腐朽,鞭挞了为虎作伥、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和官吏,将他们欺压百姓的贪婪、无耻、昏庸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。如《梦狼》、《席方平》、《促织》等。

  3.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,大胆写出当时社会的青年男女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果断行为,生动刻画了许多痴情的爱情故事,塑造了一些蔑视封建礼教,追求幸福的动人形象。如《香玉》。

  《聊斋志异》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,他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,使作品中的人鬼神妖狐等,均有个性,变幻离奇,充满丰富的想象力,且具极强的战斗性。

  除《聊斋志异》外,蒲松龄还有不少各种体裁的作品:诗、词、散文、俚曲。其中,“俚曲”最能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成就和特色,如《墙头记》、《姑妇典》、《寒森曲》等,都贯穿着蒲松龄的进步思想。此外,他还写有一部《宋七律诗选》,解释年历的《历家文》、介绍农事经验的《农桑经》、讲述医药知识的《药崇书》,还创作了长篇白话小说《醒世姻缘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