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名窑 陶瓷之路

均窑名瓷

  宋代均窑始于唐,兴盛于北宋,地处河南禹县古均台和神 镇一带,宋时称均州,故名“均窑”,亦名“钧窑”或“钧州窑”。

  均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,以钧瓷最为有名。均瓷胎质细腻坚硬,较为沉重,呈灰白、灰黑、灰黄、灰褐等色,其釉分两种,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,其它还有玫瑰紫、海棠红、茄色紫、梅子青、深紫、米色、天蓝、胭脂红、朱砂红、葱翠青,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,各色错综相间,绚烂多彩,气韵非凡。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,釉中有免丝纹与蟹爪纹,华丽而雅致,均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,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,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,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,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,这也是均瓷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
  均瓷造型有尊、钵、洗、炉、花盆、盆托、奁等,主要供宫中陈设和文房使用。

  均窑玫瑰紫釉尊
  
均窑玫瑰紫釉尊  北宋,高18.4厘米,口径20.1厘米,足径12厘米,现藏故宫博物馆。口沿外撇,直颈较长,圆腹,宽圈足,底有五孔。器里壁为月白色,外颈部为天蓝色釉,微泛紫红,腹部为玫瑰紫色,艳如晚霞,足部为酱色。此绚丽釉色为铜红釉在高温窑变下产生的效果,充分显示均窑釉的丰富多姿和明亮光华,具有变幻莫测的诱人魅力。

  均窑鼓钉三足洗

均窑鼓钉三足洗  北宋,高9.2厘米,口径24.3厘米,底径17.2厘米,足距16厘米,现藏上海博物馆。胎为灰白色,内外施乳浊状釉,口沿和器内为天蓝色,外为天蓝与玫瑰紫相间的窑变釉。敛口,浅腹,平底,下承如意形扁足。口沿边列鼓钉二十一枚,底部十八枚,并刻有“一”字,洗心有“蚯蚓走泥纹”,为均窑典型装饰纹样。

 

哥窑名瓷  定窑系瓷